| 在廢墟看見一道彩虹 |
羅秀芝 |
| 蚊子館背後的現實真相 |
顧錚 |
| 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 動的考掘之後 |
王聖閎 |
| 雙重的房間 |
阮慶岳 |
| 附件六 「海市蜃樓」計畫──姚瑞中老師訪談 |
程少鴻訪問、整理 |
| 附件一 行政院活化閒置公共設施督導會議紀錄(2013/04/03) |
姚瑞中 |
| Real Mirage, Yao Jui-Chung's Statement of Democracy |
Michael Wu |
| 穿視迷霧後方的 海市蜃樓 |
胡永芬 |
| 看不見的身體,不安定的檔案: 廢墟島上的形 |
郭昭蘭 |
| 台灣政府的公共建設政策、 選舉文化, 與姚瑞中的「海市蜃樓:台灣 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計畫」 |
呂佩怡 |
| 政商合肥台灣瘦 黑白常熟寶島荒 |
高永謀 |
| 眷改條例下的 左營眷村文化保存工作 的困境與展望 |
侯淑姿 |
| 藝術行動作為變革之觸媒─ 試論〈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 共設施抽樣踏查〉計畫 |
賴香伶 |
| 一個時代的集體努力 |
林志明 |
| 廢墟的故事─ 姚瑞中的檔案行動 |
董冰峰 |
| 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行 動與檔案─一個由下而上的 藝術實踐工程 |
黃舒屏 |
| 一起來移山 |
陳伯義 |
| 當代藝術作為方法及其以外 ─從美學到政治的 三種擺盪曲線 |
呂岱如 |
| 行動的力量所在 |
呂佩怡 |
| “Mirage” Project |
CHENG Shao-Hong |
| 必先有蟑螂, 而後才有蚊子 |
南方朔 |
| 我們的民主 就是海市蜃樓 |
張鐵志 |
| 看見 看不見的廢墟 |
彭明輝 |
| 失控的政府、 分贓的空間 |
黃瑞茂 |
| 失敗現代性 |
林宏璋 |
| 重繪國土.諸眾結界: 眼前即是如畫的廢墟 |
龔卓軍 |
| 報銷的記憶 與記憶的拾荒 |
黃建宏 |
| The Power of Action |
Lu Peiyi |
| 失落社會的社會行動 |
張美陵 |
| 財產即竊盜 |
高俊宏 |
| 爆炸的小鎮,空蕩的鬼城 |
施云(Sophie Seeing) |
| 坐擁億萬公共建設,卻在自己的 土地流離失所 |
張晴文 |
| 寫給《海市蜃樓》的一封信 |
吳音寧 |
| 全台國小廢校的歷史與現狀 |
林文璨 |
| 「海市蜃樓」藝術行動 |
郭昭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