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山公園計劃 - 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

中山公園計劃 - 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


展期: 2013-04-09 ~ 2013-05-31
開幕: 2013-04-09 15:00-PM
展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五樓展廳
地址: 上海南京西路231号 人民公园 200003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明園·中山公園計劃之《回聲》 歷經半年洗練,作為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之一的明園中山公園計劃的項目匯總展《回聲》,將於2013年4月9日下午3時正式開幕,重新回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中山公園計劃由李向陽擔任藝術總監、邱志傑擔任總策展人、羅秀芝擔任聯合策展人共同策劃。自2012年9月10日於滬啟動以來,明園中山公園計劃行走千里,向南到達福建的廈門、閩西客家土樓、漳州,再向東穿越臺灣海峽,輻射臺東、淡水以及金門。其概念結構分為記憶如何保存及被表達、族群認同的建立過程、中山公園作為傳統價值觀和現代社會需求的討價還價之場所三個部分,對應著主題展的“共同體”與“複興”中對歷史回訪的強調。 此次中山公園計劃的總匯展,將集中展示這半年在各地中山公園以及相關機構中發生的事件、活動及相關活動。共有43位藝術家及組合參展,其中來自臺灣的藝術家21位,大陸藝術家19位,國外藝術家及組合3位。 臺灣藝術家吳瑪悧的《新鴛鴦蝴蝶夢》、黃瑞茂的《尋找淡水中山公園》、楊智富的《“社區臉書”藝術創作計劃》等作品將展出臺灣藝術家在廈門中山公園、淡水「中山公園」(社區公園)等處進行公共介入的藝術案例,呈現了藝術在公共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爾冬強的檔案館、楊暉的碧湖計劃、吳明暉的中山公園植物考、許哲瑜的《1970年11月11日》、孫懿柔的《往返歷史的蟲洞:無名者》,都將目光轉向歷史與記憶,試圖通過圖像與口述記錄大時代加諸於個人的變遷,鴻爪雪泥,物是人非,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變遷,都蛻變成一個城市的記憶、一次時間的感知。 面對當下全球化與城市化的進程,如何在族群中建立新的認同?如何在傳統價值觀和現代社會需求之間討價還價?對於這些議題,中山公園計劃也有相當層面的探討。一方面,臺灣的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伊佑·噶照、撒部·噶照、阿努,魯凱族藝術家峨冷·魯魯安等臺灣原住民藝術家都以作品對以上命題做出不同層面的回應;另一方面,在福建漳州的南靖土樓,青年藝術家黃淞浩、賀冰、王子月、曾曉崳等以劇場的形式來觸碰這些議題,其方式包括了對當地民間故事的采集以及對民眾口述的梳理。 “中山公園計劃”是中國當代藝術接通地氣,把根系伸向民眾之間的新一輪的努力。它有三個向度,一個是時間上的,一個是空間上的,再一個是精神上的。 時間上,中山公園計劃一方面把上海雙年展的啟動當作起點,發生在整個雙年展的期間,有些項目甚至成為落地永久存在自行發展的項目。時間向度的另一端,則是回顧整個中國的現代化歷史。 空間上,“中山公園計劃”把上海的當代美術館作為出發點,深入到閩西南的土樓、漳泉廈的中山公園和老城核心區、金門、淡水、花蓮等地,再回到上海。努力讓當代藝術走出核心都市,與更廣闊的人群互動。同時,在上海浦東機場的項目則連接國際和遠方。正如樹木,一頭是深入的根系,一頭是伸展的枝葉。 精神上,中山公園計劃是一種尋根,是一種回家,但是也是回到未來。整個中山公園計劃充滿了個人命運與歷史命運相交纏相塑造的案例。發生在各地的社會空間之中的大量的對話、交流,探討的議題,無非是如何讓我們的公園中走動著公民,是如何讓“民學”在中國複興。而在中國,這是一種被期待的未來。


相關文章

選擇顯示數目

標題 出版者 作者 Date
‘Evidence’ at DNA Berlin Explores Truth in Art NOTOFU Jeonghun Lee 2015-11-06
不舒服?坑道展提前撤 姚瑞中無奈 聯合報 周美惠 陳向鑫 2013-08-14
拍兩岸今昔 姚瑞中萬歲演獨白 中國時報 吳垠慧 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