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小時候看年邁父親在歷史博物館當眾揮毫,總覺得與我當時嚮往的西方前衛藝術格格不入,從沒當成一回事。大學時代專注於攝影、物品藝術與裝置藝術上,大概有十幾年不碰畫筆,在廢墟、小劇場與高山間廝混,隨身攜帶的就只有原子筆與手札。因緣際會下,十年前在蘇格蘭高地重返繪畫,大概是為了緬懷過世二十載的家父與往昔登山歲月的召喚,不知不覺竟也默默畫了十年,才對千年傳統繪畫有了一些新的體悟。 昔日謝赫所歸納出的六法籠罩了中國繪畫一千五百年,形成牢不可破的品鑑標準,我本就不是個聽話的乖孫子,索性也歸納出姚氏六法自我揶揄:眾所週知,中國繪畫以毛筆為圭臬,筆勢氣韻皆奠基在毛筆的暈染特性上而衍生出骨法,我有意識地選擇現代書寫產物(原子筆、馬克筆、墨水筆、代針筆…),以「硬筆吐絲」一筆筆層層疊疊出深淺與層次,因為顏料填充在筆內皆為同樣濃淡,因此以快筆搭配慢筆使得單一線條產生濃淡變化,因不用墨條與硯台遂稱之為「非墨無硯」。為了不使硬筆在平滑紙面上划出平板線條,因此以粗糙質感的印度手工棉紙替代傳統宣紙,「粗棉代宣」配合硬筆乾皴而形成特殊筆法。留白紙面的粗糙質感貼上金箔後更接近敦煌石窟壁畫的樸質,黃金填白後不顯平亮華麗,而有秀麗婉約之情,此即「遇白按金」。坦白說,畫面上被作者或藏家所落之款總覺得有些畫蛇添足之惑,因此主張「題款勿揚」,至於鈐印更是一門高深學問,似不必在畫面上權充壓角章聊備一格,轉以鋼印「陽鋼浮印」替代。 總之,在此百家爭鳴的時代,如何跳脫古訓而創作出簽名式風格更形重要,當然在題材與形式上皆需接足地氣,昔有晚明變形主義,今有後民國偽山水,前後四百年同為遺民,二相對照,豈不妙哉!
標題 | 出版者 | 作者 | Date |
---|---|---|---|
Taiwanese Artist Yao Jui-Chung Engaged the Arts and Culture in Perth | Residency Exchange Programme: Taipei-Perth | Ashley Yihsin Chang | 2018-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