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感性生產: 當知識成為態度

感性生產: 當知識成為態度


展期: 2012-05-11 ~ 2012-07-08
開幕: 2012-05-11
展場: 關渡美術館
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策展人:林宏璋 Hongjohn Lin 參展藝術家:(順序依英文姓氏筆劃排列) 張正仁、張家瑀、張乃文、張子隆、趙宇修、陳愷璜、陳曉朋、陳世明、陳文祺、陳文祥、朱百鏡、曲德益、徐洵蔚、黃建宏、阮義忠、郭弘坤、郭維國、顧何忠、黎志文、賴九岑、李蕭錕、李光裕、李義弘、林章湖、林惺嶽、劉錫權、梅丁衍、潘信華、潘娉玉、蔡懷國(蔡根)、董振平、楊凱麟、姚瑞中、葉竹盛、王志文、吳瑪悧 Chang Cheng-Jen,Chang Chia-Yu, Chang Nai-Wen, Chang Tzu-Lung, Chao Yu-Shiu, Chen Kai-Huang, Chen Shiau-Peng, Chen Shu-Ming, Chen Wen-Chi, Chen Wen-Hsiang, Chu Bai-Jing, Chu Teh-I, Hsu Hsun-Wei, Huang Chien-Hung, Juan I-Jong, Kuo Hung-Kun, Kuo Wei-Kuo, Ku Ho-Chung, Lai Chi-Man, Lai Chiu-Chen, Li Hsiao-Kun, Li Kuan-Yu, Li Yi-Hong, Lin Chang-Hu, Lin Hsing-Yueh, Liu Hsi-Chuan, Mei Dean-E, Pan Hsin-Hua, Pan Ping-Yu, Tsai Ken, Tung Chen Ping, Yang Kai-Ling, Yao Jui-Chung, Ye Chu-Sheng, Wang Chih-Wen, Wu Mali 展覽說明 藝術系統(art system)的發展在文化觸媒的運作中,專業藝術教育是重要的一環。而藝術知識,其發韌於十九世紀藝術學院的建立,並平行現代主義而聯繫當代的興起,相較於其他知識,直有著一個完全特殊生產運作模式。可以說藝術學院化與知識化,相較於一般的研究性知識中所強調理性及實證的認定;而在更為著重感性實踐與創造獨特經驗的差異化規訓,以一種感性生產的認識論方式發展其論述及創作的空間。到當下後福特時期的彈性經濟體制,藝術知識生產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隨著學院高等教育的設立(如MFA以及Ph.D.學位的設置),使藝術學院化及藝術實踐知識化雙重轉向,讓「藝術的知識化」─ 一個自身就是矛盾性的指稱,結合實踐與理論的生產性,是知識政治性的表現。 隨著全球化發展,藝術知識生產的系統化或資本化,讓整個過程加速曳出,一方面,造就了原本藝術在原本規訊之外的跨領域發展,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在各個文化框架內的發展。因此,除了藝術與文化本身主體化的變動外,同時也牽涉與其中文化轉譯(cultural translation)之間的語態轉換,以及其各式資本之間集結及累積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顯示當代藝術實踐運動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實踐本身的論述空間成為新的知識形式,可以說藝術感性生產以一種殊異化呈現自身,而其中藝術知識以及教育方式造成一個認識論的滑動。 如果史澤曼說的藝術『態度可成為形式』,那麼在目前的藝術知識如何成為一種感性生產的態度?對應於知識生產的系統中,其特殊的軌跡為何?這個展覽將邀請藝術家∕教育者在這個尚未正當命名的知識生產特殊地帶中實現其藝術,一個在作品及行動並行的雙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