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2019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共和之後

2019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共和之後


展期: 2019-11-01 ~ 2019-11-11
開幕: 2019-11-01
展場: 南韓水原市華城
前往官網

2019 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 LONG MARCH : How to Build Republic? 展期|2019/11/1 (Fri) - 2019/11/10(Sun) 開幕|2019/11/1 (Fri) 17:00 Haeum Musem of Art 18:00 Colling Wood 主辦單位|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 Suwon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 http://suwon.photo/ 合辦單位|水谷藝術 贊助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點|南韓水原華城戶外古蹟街道及室內畫廊 水谷藝術展區|水原市華城 Hagguja Gallery 策展人|朱峰誼 參展藝術家及作品 |依展覽論述為序 姚瑞中《解放台灣行動》 陳擎耀《仿林玉山-獻馬圖》與《完美家庭》 呂易倫《廢地羅曼史》 汪正翔《台灣聖山》 王文彥《轉風蘭嶼》 李阿明《這裡沒有神》 ▎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   享譽國際的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即將於2019邁入第六屆,為南韓攝影藝術家們共同籌備舉辦的國際攝影年度盛事。創辦人與現任總監 Jeauk Kang為水原當地攝影師,其合作團隊包含南韓當代資深攝影專家,如南韓中央大學攝影系教授 Kyung-ryul Lee、南韓Photo Art Magazine 代表 Ki-myoung Lee,以及首爾藝術文化基金會總監 Young-ho Kim等人。該團隊籌劃之水原國際攝影節迄今已為第六年。   水原國際攝影節是每年於南韓水原市內舉辦的紀實攝影節,其宗旨在為提供為數眾多的藝術家與創意激盪的文化搖籃,是韓國唯一獨立舉行的攝影節。該攝影節由一群具開創性格的攝影師籌辦,其側重的攝影上的自由詮釋與表達,視為攝影節的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水原攝影節原為組織泛亞洲國際文化交流而建立,現則有七大主要活動組成,分別是國際紀實攝影展、個展、聯展、精選回顧、工作坊、講座、水原華城藝術家導覽。來自超過三十個國家、200 位攝影師的作品將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址的華城周圍 5 個戶外與 30 個室內畫廊展出,提供參與者與專業攝影師面對面的難得機會,透過攝影學習、閱讀亞洲文化的多元面向。 ▎策展計畫源起 《共和之後》LONG MARCH : How to Build Republic?   今年適逢「三一獨立運動」一百週年,主辦單位特別訂定攝影節主題為「LONG MARCH : How to Build Republic?」,邀請世界各地以共和、民主、國族、國家為主題的優秀攝影作品參展。對當今韓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三一獨立運動,在歷史上與中華民國關係甚深。1919年3月1日,日本帝國併吞大韓帝國近十年後,一群韓國獨立人士在京城府(今首爾)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書》,引發韓國近兩百萬人參與的大規模反日遊行示威。此運動促成現今大韓民國之前身,「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同年在中國上海法租界成立,而該年五月、至今亦正好百年的五四運動,也認為是受到三一運動的鼓舞。   建立共和、廢除帝制,是人類邁入現代性、建立新型態現代民主國家的劃時代里程碑,然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兩個共和國各自的歷史發展,卻又似乎不異而同地、諷刺地提醒著人民,真正的挑戰其實是在「共和成立之後」。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卻因經濟剝削及社會與政治上的歧視與衝突,爆發228事件及隨後的血醒鎮壓。1949年內戰失敗,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實施長達數十年的戒嚴與白色恐怖政治。直到1987年解嚴、1996年實施總統直選,中華民國在台灣才真正地向民主邁進一步。   另一方面,大韓民國於1948年以北緯38度線為界而成立,後因獨裁專制復辟,不僅陸續爆發1960年的419學生運動與1980的光州事件,更歷經了兩次軍事政變、六次的共和政體。如今,兩地的民主制度也都因為保守主義復甦、民粹主義興起、無以防範假新聞等問題而備受質疑。這些掙扎的歷史告訴我們的是,人們奮力追求的民主與平等從來不是一蹴可幾;共和成立之後,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這次攝影節台灣展的策展主題,即訂為《共和之後》(LONG MARCH : How to Build Republic?),其宗旨在以台灣作為對象、藉由諸位攝影藝術家的觀察及紀錄作品,揭露在共和建立之後我們面對的各種難題與挑戰。 ▎策展論述   展覽論述以姚瑞中作品《解放台灣行動》開題、鋪陳東亞特殊的歷史脈絡及地緣政治為背景。台灣與南韓縱然建立共和,卻因國際冷戰體系而至今仍不得不持續面對各自的戰爭遺緒:台灣面對的是中國武力解放威脅,南韓則是面對北韓核武戰爭的挑釁。這個歷史背景深刻影響台灣及南韓的國際角色、經濟發展模型、與國內政治演變。在《解放台灣行動》作品裡,一位身著類似中國共產黨傳統衣帽、戴墨鏡的男子,垂直跳躍騰空於台灣各具權威屬性知名景點的縮小模型前,直指中國多年不願放棄且近年不斷強調的武統暴力本質。   展覽續以陳擎耀及汪正翔的作品探討國族主義在台灣的發展。近代史裡,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國族主義在台灣島上推廣過:日本帝國國族主義、中(華民)國國族主義、台灣國族主義。   陳擎耀作品《仿林玉山-獻馬圖》便是以前兩者的過渡及轉型為題。林玉山於日治時期繪製的《獻馬圖》原先描繪的是一位牽著馬、穿著日軍軍服的台籍軍伕,卻因228事件的爆發、為避免波及,而將馬背上的日本帝國旗幟改繪為中華民國旗幟。陳擎耀以攝影方式再現原作,並揉雜日本、台灣本土廟宇、民國美學,進一步呼應原作裡所刻畫的台灣民眾國族身份認同的遊移與曖昧狀態。《完美家庭》以蔣氏家庭為主題,探討當年由強人政治「撐」出來的中國國族主義的「樣版」特質,也探討中國國族主義與當代儒文化的家庭想像、中國式生命政治治理之間的相關性。   汪正翔作品《台灣聖山》以一個供奉過去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作為台灣建國的神祇,並主張台灣人拜台灣神的「台灣聖山園區」為主題,以網路為平台,探討親歷與虛擬影像在視覺上的差異,並思考如何能夠使照片脫離一個特定區域聖山的記錄或是代表,而成為數位意義上的聖山圖像。   攝影師呂易倫、王文彥、李阿明的作品探討共和國裡所被犧牲的弱勢族群。呂易倫攝影作品《廢地羅曼史》以廢棄眷村為背景,探討底層外省族群如何因為中國內戰而被迫遷至台灣,並在歷史演進中被作為選舉籌碼後被遺棄。   以蘭嶼達悟族原住民為主角的王文彥作品《轉風蘭嶼》,得以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台灣人國族認同內部實際的族裔異質性與掙扎樣貌;當台灣國族多以閩南族群為想像主體時,作為生活在這個島嶼最久的台灣原住民族群,不僅在國族論述的相關政治場域裡被排擠,其經濟、教育、文化、醫療、生活品質等發展也全然被邊緣化。   李阿明作品《這裡沒有神》關照的則是另一群同樣無法被國族身份所完全涵蓋的、同樣被共和社會所邊緣的群體:底層移民與外籍勞工。如果奴隸制度曾是人類於古希臘時期、維持其歷史上最早紀載的民主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措施,或許我們可以同樣比擬:今日的邊緣族群即為現代共和國建構和諧社會、型塑大一統身份認同時,不能被明說、註定被遺忘的可棄材料。   在共和裡、在建立共和之後,從君主奪得政治權利的我們、身為民主社會主流多數的我們,究竟該如何適切地定義與描述「作為共和主體的我們」,才能真正達成共和建立之時的「所有人民一律平等」的祈願,仍持續考驗著我們。本策展以台灣歷史與社會發展脈絡作為參照,送予大韓民國一個謙卑的生日禮物:祝福大韓民國一百歲生日快樂,願祝您下一個燦爛的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