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

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


展期: 2019-09-18 ~ 2019-11-18
開幕: 2019-09-18
展場: Krasnoyarsk Museum Center
地址: Краев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культуры «Музейный центр «Площадь Мира». Площадь Мира, 1, Красноярск, Россия 660049
前往官網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美術館(Museum Centre “Ploschad Mira”)合作,即將於108年9月18日至11月18日於俄羅斯推出「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展覽。11日舉行行前記者會,由文化部林志明館長主持,策展人楊衍畇及參展藝術家沈昭良、袁廣鳴出席。林館長表示,「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是繼2018年「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後再度與國外美術館合作推出的交流展。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美術館位於西伯利亞,主辦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美術館雙年展亦為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美術雙年展。本次「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展為該館第13屆藝術雙年展邀請單元,精選35位臺灣藝術家的95組件攝影及錄像作品,以紀實和「藝術」、觀念攝影作品、在地生活的多樣面向,呈現臺灣社會自1960年代迄今所經歷的轉變,並向俄羅斯觀眾介紹臺灣攝影藝術之發展脈絡,也展望未來更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邀請Andrey Martynov、楊衍畇及Sergey Kovalevsky共同策展,楊衍畇表示,本展以心理學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戲劇學原理為核心概念,探討日常生活與劇場儀式的交互關係、人際關係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以及攝影家如何成為高夫曼所謂的「中介者」(Mediator)角色。本展精選國美館及國家攝影博物館典藏之臺灣攝影作品,及借展部分臺灣藝術家作品,呈現臺灣社會外,也映現臺灣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背離純樸的本質與簡單生活態度的狀態,以及為了經濟及科技的發展付出的代價。攝影創作者除了深入田野記錄現實外,亦藉由藝術性或戲劇性的手法,巧妙揭露現代化進程中,現實世界存在的反常、矛盾、荒謬之處。而除了批判與警示之外,新世代的攝影創作者亦開始運用創新手法,保存我們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緬懷。在此,攝影藝術家成為文化與社會、過去與未來、天與地、自然與文明、個人與大眾之間的調解者,藉由鏡頭搭建出一個呈現社會面貌的舞台,同時也透視舞台後面的悲喜生活。策展人Andrey Martynov認為俄羅斯大眾對來自東方國家的攝影作品十分陌生,然而,這些國家的攝影藝術有各自的發展節奏和道路,也各具特色。臺灣攝影藝術容貌則十分不同,往往藏於面具底下、無法直觀,需進一步理解其內涵,這樣的「特色」相當值得專家和大眾關注。本次國美館以「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呼應本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雙年展主題「協商者」(Negotiator),彰顯當代藝術在社會中所扮演的溝通、交流角色,別具意義。首度前往俄羅斯參展的沈昭良及袁廣鳴均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很高興透過藝術交流讓其他國家的民眾有機會看到臺灣,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對話與發展。位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美術館曾是蘇聯時期的最後一座(第13座)列寧博物館,也在1998年成為第一座獲得贏得歐洲年度博物館獎的俄羅斯博物館。本次展出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超過半世紀(1962-2016),參展藝術家包含張照堂、張乾琦、周慶輝、謝春德、沈昭良、姚瑞中、李小鏡、高重黎、梅丁衍、吳天章、袁廣鳴、何孟娟等不同世代之影像創作者。國美館期盼藉由本展在俄羅斯的展出呈現臺灣攝影的精采與多樣性面貌,也能藉由藝術的力量,帶領國外觀眾更進一步認識臺灣,並促成更豐富的討論。 【策展人】 安德列 • 馬提諾夫 (Andrey Martynov)、楊衍畇、謝爾蓋.科瓦列夫斯基 (Sergey Kovalevsky) 【參展藝術家】 張照堂、張乾琦、張詠捷、陳敬寶、陳順築、陳宛伶、齊柏林、簡永彬、邱國峻、周慶輝、莊榮哲、韓筠青、何經泰、何孟娟、侯聰慧、謝春德、黃建樺、黃明川、洪政任、高重黎、高志尊、李小鏡、梁正居、劉振祥、梅丁衍、潘小俠、沈昭良、許哲瑜、蔡文祥、曾敏雄、王有邦、吳政璋、吳天章、姚瑞中、袁廣鳴 國立臺灣美術館赴俄臺灣影像交流展「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策展論述(文/楊衍畇) 瑰麗臺灣影像藝術 思索現代性影響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傳說是十六世紀葡萄牙水手對臺灣最初的印象,臺灣亦自豪此一稱謂,因為名符其實,蕞爾小島的自然景致豐富多變,人民樸質有禮、生活機能便利、美食小吃更是讓外國人讚不絕口,海外遊子情牽的家鄉味。近年來,最常聽到的臺灣印象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人情味是難以忘懷的紀念品,許多外國旅人因為臺灣有家的感覺常住定居下來,開始難免會有文化差異的誤解,久之卻會感受到這種差異會是一種養分,主觀感受與客觀觀察相互輔助之下,即使入境隨俗融入在地,仍有屬於在地人才能理解的文化禮俗與生活習性。 不同於文化觀光的角度,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以戲劇學原理提出世界是一個舞台,日常生活與劇場儀式有著交互關係,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多重角色,人際關係社會互動如同一系列的表演,因應不同觀眾與情境調整應對,像是戴著面具,真實自我漸漸為力圖充分體現的角色所取代,後天成為的角色是第二自然,是人格的一部份,親切熱情以待外賓是待客之道,亦是好客的真性情,高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表示只要人活著就是永遠在舞臺上,不斷上演生活的悲喜劇,「臺前」是個體表演能夠以一種普遍、固定的方式來對°觀察者°進行情境定義的部分,「後臺」可說是舞台佈景後、鏡頭以外的活動,亦是真實的自我。 紀實攝影為一種透視當代生活現實的可能途徑,關懷人文生態的攝影家長期拍攝某一特定主題,時間消融初遇的表層假面,以獨特的美學語彙突顯內在真實,以波特萊爾浪遊者(Flâneur)精神深層觀察城市文化,或以近似人類學田野研究手法深入鄉里社群,進而同理體會其生命經驗,拍出令人動容卻又直指真相的紀實攝影。攝影家穿梭於「臺前」與「後臺」之間,如高夫曼所稱的「中介者」(Mediator) ,善意又巧妙地暗示「後臺」所隱藏的秘密,這些秘密是為維護「臺前」假面意象。 臺灣唯一馬格蘭攝影社會員的張乾琦,長期關注紐約華人移民社會,唐人街迎神祭典中以低角度視點捕捉到手持福神頭套的男子凝視鏡頭,張乾琦引領觀者看到「後臺」狀態,男子在恍神迷亂的氛圍中,顯露參與祭典凝結華人集體意識的重荷感受。從張照堂、梁正居、簡永彬早期紀實攝影依稀可見臺灣在還未全然高度現代化,保有知足常樂的純真心境,物質生活雖困頓,人際關係與精神生活卻是相當飽滿。孩童的想像力不受大眾媒體的視聽疲勞轟炸更具獨特性,周慶輝的《野想》呈現黃羊川地區孩童對電腦的想像,編導式攝影手法頗具戲劇性,卻是孩童的真正夢想,略顯笨拙的身體姿態與粗糙材質的衣著,可見夢想與現實的落差,而夢想是可以改變現狀。 臺灣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創造經濟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現代化進程中成績斐然,享受富裕便利的生活,社會價值觀驟然改變,凡事講究效率,追求物質生活勝於精神層面,強化人際疏離感,加上戒嚴時期對身體約束瀰漫著緊張氛圍,強烈的存在感與身體的反動在張照堂、高重黎、謝春德的超現實感攝影中異化身形重擊你我心靈,黃明川以設計手法與象徵語彙傳達臺灣為物質慾望吞食,亦犧牲美好的童年青春。由藝術家以較為戲劇化的方式「造相」或發現日常中的「反常」意象,正是在現實中無法找到適切的真實意象,透過對「後臺」秘密敏銳地洞悉而再造現實。臺灣人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懷與認同,除受好山好水滋養外,多元獨特的臺灣民間文化與生活習俗,具有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心與新住民的包容力,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文化印象豐富又複雜,正如戲劇性的假面,瞥見臺灣集體意識所塑造的文化假面,亦如羅蘭巴特所稱「知面」製造意義,攝影不經意包納「刺點」細節,透露了影像總會超越文化普遍性,而能讓觀者帶著個人感受與影像對話,如攝影家一般能夠奧妙地游移在「臺前」與「後臺」兩端。 經過更細膩地深層感知會發現現代性是驅使我們背離純真質樸的自我本質、簡單慢活的生活態度,各種霸權集團與大眾媒體同謀,不斷刺激消費慾望與創造享樂的價值觀,現代性如同一朵帶刺的玫瑰,嬌媚芬芳令人想要摘下擁有,卻必須付出刺痛的代價,甜蜜幸福的現代生活底下有著難以言喻的痛楚落寞。追求科技進步改善生活狀態,原以為家園會更加宜居,不斷地開發土地卻忽視水土保持,反造成寶島生態嚴重受創,齊柏林空拍臺灣的影像使我們驚覺家園已然變色,無法恢復福爾摩沙原貌,吳政璋的臺灣「美景」以諷喻批判的語調回應我們漠視自身的生存狀態,致使深陷末世處境,颱風過後遍地可見的漂流木或矗立田埂間的T霸廣告看板皆是現代生活與環境生態間的失衡寫照。陳順築的《花懺》以神的觀點俯視人間生死狀態,家族墓碑前藉塑膠花影像祭拜先祖,兩相對照下更突顯永恆的人工物與瞬逝的生命體間的荒謬無奈,對親屬難分難捨的追憶情感,彷彿臺灣人對這片土地濃郁的依存眷戀,即便家園因應現代化需求而變色,這片山水自然與在地人文仍然撫慰我們的心靈,如海德格棲居如詩的意念,對袁廣鳴而言在這變動不安的年代要棲居如詩何以難為,看似靜謐祥和的家居生活情境可能一夕之間毀滅消失,即便如此適應不舒適的存在樣態便是臺灣人自處的生存哲學。洪政任以滿目瘡痍的廢墟現象暗指以開發為名的背後是棲居難為的控訴,表現性的拼貼質地呈現自身與土地間的情感並喚醒我們對未來災難到來的意識。 臺灣在民主自由與平等人權的發展亦為國際所稱道,但這條路走得艱辛,近代歷經日本統治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1949年蔣政府播遷來臺旋即實施戒嚴,社會普遍瀰漫著緊張氣氛,1987年解嚴後才逐漸享有言論自由,人民可以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與身分認同,藝術創作呈現觀念批判與多元美學的走向,梅丁衍解構辯證臺灣人民的認同意識,將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者的毛澤東兩人的臉孔置成一幅拼圖,竟然如此相似毫不違和,蔣政府立足臺灣卻一心想反攻大陸統一中國,望向彼方的統治態度混淆了臺灣人民的身分認同,如拼圖般成謎,兩位偉人肖像只是空洞符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亦是形式上的集體性政治服從,而非全臺灣人民的心聲。吳天章的《永協同心》以編導式攝影創造看似詭異的寓言性劇照,兩位患有唐氏症的孿生兄弟騎著協力車,他們的笑容過度矯飾僵化,裝扮亦像是綜藝戲團的班底,甚至是艷俗風格的遺照,前世罪孽用來世行善償還。假性俗麗的臺客文化正是「作客」心態所致,暫時性的政策與臨時性的設施使臺灣文化難以深根,年華已逝卻強顏歡笑展現青春一面的主角,外強中乾地堅持保有美麗假面,正是當年解嚴前社會所充斥的矛盾情感。 解構威權是解嚴後藝術家汲於探討的議題,威權並非僅限於政治層面,包括汙名化疾病的醫療機構使社會誤解並歧視孤立病患,危及他們應有的人權,周慶輝長年相處並記錄麻瘋病友的生命歷程,以尊重生命的態度攝影展現他們的尊嚴與韌性;資本主義的金錢遊戲使財富分布懸殊,形成M型社會結構,因為經濟狀況不佳陷入生活困頓,必須在都市空間的邊緣地帶遊走、在夾縫中討生活的人民,何經泰則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現實,不以側拍°窺視°他們的沉重人生,而是與他們建立朋友般的關係,鏡頭下的他們在雜亂破舊的生活情境中展露自我的內在本質,坦然凝視鏡頭是他們不為惡劣的外在環境所屈。鼓勵多元族群發聲並重建深根文化及母語是解嚴後新政府的文化政策,王有邦、張詠捷至原住民部落拍攝長老族人,呈現最本質容貌與真誠的凝視,他們的尊嚴自信令人動容,潘小俠以25年的攝影生命捕捉蘭嶼達悟族與純淨自然的相處之道,流露著狂放不羈的真性情,這些傑出的紀實影像應驗了高夫曼的觀點:「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現自己的方式,就是一種表演。」從心理學的觀點,人性隱含著獸性,尤其在現代社會都市叢林中生存,因應複雜多變的生活樣貌扮演多種角色,難以分辨真實自我,旅美藝術家李小鏡以人獸混種變形展現《十二生肖》新世紀°眾生相°,內在的本我特質藉數位科技外顯出來,藝術家融會東西方文化哲思創造出後現代的「假面」真實本性。年輕世代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盡情致性展現自我,特別是次文化中的同人志,透過角色扮演能將他們在卡漫電玩所認同的角色從虛擬世界中解放出來,同時投入創意心力打造扮裝行頭新譯詮釋,高至尊在同人志嘉年華的喧嘩氛圍中展現了這群年輕人高度自信與獨特個性;媒體影響本有正負兩極,看似誘人動感的流行舞蹈亦可以呈現新女性對身體自信美的一種表達展演,何孟娟從傳統崑曲愛情題材與肢體舞蹈巧妙找到與當代流行韓風歌舞K-POP的異同關聯,崑曲以暗示性的眼神手勢婉轉地表達愛意與魅力,K-POP受到西方流行樂風與華麗炫目MV舞蹈影響,以性感魅惑的編舞將生活情愛實踐於戲劇展演中,仔細觀察傳統與現代的肢體律動竟有一種特殊的連結,東西方的身體美學已然融為一體,女性在這思想開放的年代能勇於追求與享受身體自主的權力。如何使女性身體主權不受消費主義的宰制,對於特種行業或檳榔西施而言極為困難,有些女性迫於貧境期望能扭轉現狀,有些少女則是無法抵抗物慾名牌的誘惑短暫地投身檳榔西施°的角色°,陳敬寶不以欲望客體的角度捕捉檳榔西施的意象,而是展露外界所看不到她們在性感工作服下的自我。 臺灣地狹人稠,無論是熙來擾嚷的都市大街或是遠離塵囂的自然風景處處可現人潮,應是罕見空曠荒蕪景致,然而政壇變動、社會轉型、產業轉移等因素皆會製造空場廢墟,顯示朝向現代性所憧憬的烏托邦不如人願,或是不斷地被新型態的生活模式顛覆,藝術家遠離人群塵囂,尋覓空蕩場域除找到寧靜的冥想空間,亦觀察到臺前看不到的荒謬真相。姚瑞中從廢墟找到現代生活的出口,專注於信眾巨大欲力的投射,走訪臺灣各地廟宇拍攝無人入境的神像與環境間玄妙的關係,被棄置遺忘的神明影像,淡淡哀愁透露著人心慾望的善變。沈昭良將臺灣廟會中常見的移動式舞台車顯現為超現實的巨型舞台紀念碑,黃昏°時刻的°光影色調與開戲前無人狀態,藝術家像是闖入超時空的瞬間,閃現臺灣民眾對真實生活態度早以劇場舞台體現。許哲瑜的《所在》影像暗指人跡曾在,將文字投影與相應的空間拍攝下來,如馬格利特圖文辯證人類文明的荒謬無常,藝術家創造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詭異氛圍。影像編碼者還原假面下可能的真相,看似靜態影像召喚觀者想像力連結自身經驗置身其中,卻像是無盡故事的動態影像。黃建樺的影像編碼顯示數位時代影像並非僅是作為在場的見證,想像力可以編導藝術家所透視前臺與後臺所具有卻可能不為人知的符碼,唯有將兩方並置一起,觀者驚見後臺符碼已然混在前臺世界中,動物意象是人類情感與慾望的投射,意外地出現在熟知的生活場景中,是觀者思考人類與動物角色易位的反烏托邦寓言。 對於失落的傳統文化、美好的過往記憶、與純樸的生命本質,新世代藝術家有感其重要性力圖以創新的藝術手法與影像美學轉譯保存,邱國彰將傳統刺繡工藝應用於攝影藝術創作中,日常可見的廟會遊行,°麥當勞叔叔竟突如其來參與其中°,拼貼手法神奇地將幻想與真實時空混淆,幽默嘲弄當代偶像崇拜現象。屬於次文化的刺青藝術,莊榮哲的《紋人畫》將古代知識份子的文化素養與當代流行文化結合,以肉身當畫布,呈現梅蘭菊竹四君子的修養必須以身作則,綻放出的創傷血花亦是終身誓言。韓筠青以古典顯影技法表達私密感情創傷,詩意哀愁的影像道出愛情的束縛往往是自願的虐戀,手感顯影經過時間發酵,有機偶然的特質是當代數位影像無法達到的,對歷史舊物的眷戀正是創新技術所匱乏的人性的溫度與記憶的觸感,我們無法將時光倒轉回到過去,然而這些觸發我們對過去美好最深層的想望,卻是對現代化進程的一種反思抗衡。 「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精選35位臺灣藝術家共計48組影像作品(共95件),遠在北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觀眾將觀察到純真年代的臺灣受到現代化洗禮,家園國土與人心風景已然變色,國際政治風雲中找到主體認同,解嚴前後的壓抑不安與自由解放,當今朝向勇於展現自我的角色扮演,傳統文化亦注入創新語彙,當代藝術家以各種觀念手法透視假面下現代性所帶來的甜蜜與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