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 攝影展

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 攝影展


展期: 2011-03-26 ~ 2011-06-26
開幕: 2011-03-26 09:00-AM
展場: 北美館二樓2A~2B
地址: 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策展人:莊靈、張蒼松 展覽期間:2011.03.26―2011.06.26 展覽地點:北美館二樓 免票參觀(花博期間4月25日前) 開放時間:花博期間(4月25日前)9:00-22:00 正常營運時間:(4月26日至6月26日) 週二至週日09:30至17: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適值建國百年之盛事,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攝影展,邀請資深攝影家莊靈以及張蒼松共同策展選件。欲藉由影像作品的呈現,依時序回顧台灣這片土地橫越百多年的地理人文發展,聯繫起在地人民的生活經驗與共同記憶。同時,展覽多達約114位藝術家的作品參與,可細味觀察不同攝影家如何將對社會環境的關懷以相機記錄成像,進而探討台灣影像藝術的發展軌跡與脈絡。作品年代跨越140年,從1871年蘇格蘭籍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隨長老教會牧師來台拍攝的紀實影像揭開序幕,依時序分三條脈絡進行,至2011年的當代數位影像作品:分別為序曲(1871-1895)、日據時期(1895-1949)、民國時期(1949-2011),預計展出約247組件影像作品。本展希望透過鏡頭影像呈現過去140年生活在台灣的原住民、客家、平地人、外籍傳教士以及近來的新住民等各文化背景人民之生活景象;從霧峰林家等名門望族、常民乃至於弱勢族群,共同經歷大時代更替下的衝擊、民間信仰的活力與風貌、以及天災人禍的悲憫與重生,積極地表達對時代的責任、生命的尊重、環境的關懷。本展規畫歷時年餘,展品來自北美館典藏約60件,其餘190多件借自藝術家、藏家、真理大學、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國美館、史博館等個人及機構達70多位,籌備聯繫事項繁浩,特別感謝各方協助支持,得使本展豐富完滿。北美館將於3月26日下午3時於展場舉辦盛大開幕茶會,策展人以及參展藝術家等將親臨與會;展覽期間館方將規畫藝術演講會、賞析會等教育活動,歡迎各界踴躍參加。 展覽名稱「時代之眼」,指的是照相機的「機械之眼」,同時也代表攝影者在不同時間,對外在世界的眼光與觀點,甚至為個人內在的「心底之眼」,創作者將自己的思緒情感與影像合而為一。因此影像的記錄也主觀地反應攝影者,因時空環境背景之不同所衍生的種種面向、生活記憶與生命感受。為此,展覽順著歷史發展的時間主軸延展的同時,策展人另外設計4組專題區塊:「蘭嶼」將曾拍攝蘭嶼的代表作集結呈現,藉以與鳥居龍藏從人類學角度拍攝台灣原住民的方式作一對比、「心象攝影」為攝影家透過外在物象及空間進而追尋內心情感表達之作品、「美術攝影」專題則展示攝影影像透過現代美術概念和獨特創意技巧來表現的各具姿容之作,「肖像」專題則比較接近傳統的分類和創作觀點,但卻是最能散發人像之風采魅力的特殊影像群組。藉由主題的集體呈現,觀者能細心觀察攝影創作者如何以外在物象,透過鏡頭表達的內心情感、美術概念、不同技法與獨特之觀點。策展人之一莊靈點出此展的內容方向為「有關台灣攝影歷史之發展,側重社會演變與人文藝術創意表達的系列集合呈現」。 《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從影像講述台灣的地理人文、社會發展、攝影演變等多元精彩的人民回憶,無論何世代、年齡的觀眾相信都能在此展尋找記憶裡某一段留存或已漸遺忘的人生時刻。策展人邀請著名詩人余光中和楊牧、作家黃春明將他們對於展出的影像,抒發感想寫成詩句文字,與影像相輝應。 序曲:《瑰奇的祖母綠》,余光中詩 日據時期:《攫住美與滄桑》,余光中詩 光復後:《喚起時代的記憶》,黃春明 專題「美術攝影」:《孤獨》,摘自楊牧《孤獨》,1976 專題「肖像」:比諾言更真實可靠的肖像,黃春明 序曲(1871-1895) 台灣最早的影像 展覽的開啟為蘇格蘭旅行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於1871年於現台南安平古堡所拍攝的作品《熱蘭遮城城門》。湯姆生於1871年(同治十年)4月,從廈門搭船自打狗港(今高雄)上岸,拍攝一系列台灣南部的地理人文景象,此次展出的珍貴影像包括打狗、熱蘭遮城、拔馬(今左鎮)、荖濃溪流域的六龜里(今六龜)一帶海岸、港口、河流、溪谷等,以及平埔族孩童、村落等居住環境。 湯姆生來台當年,攝影術已誕生(1839年)30多年,也隨著英美列強軍事的侵襲中國以及商貿傳教等活動,攝影技術因海禁被迫開放傳進中國,但台灣因地處邊陲海隅之因,至今未找到比湯姆生之前更早的描繪台灣本島景象的照片,因此,研究台灣攝影歷史者同意湯姆生1871年在台灣南部的拍攝,是現存關於台灣最早的攝影影像紀錄。這次展出難得展出共20張作品,為攝製自原玻璃版底片的再放大數位輸出的照片,得自魏延年(Rene Vienet)的協助出借,使觀眾能近距離欣賞台灣早期人文風光。 馬偕(Dr.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於序曲展區展示兩張馬偕醫師在台灣的活動情形,馬偕在1871年從加拿大來到台灣,1872年抵北部淡水,從此將他後半生奉獻予這塊土地的人民。他創立馬偕醫館,設立牛津學堂,更為基督教長老會開啟在台灣傳教的先河。淡水真理大學校史館保留馬偕當年在台灣活動的照片,此次北美館與其借展出的是馬偕在牛津學堂內授課,以及他和助手站在戶外,露天為民眾拔牙的真實情景。 日據時期(1895-1949) 鳥居龍藏(Torii Ryuzo 1870-1953) 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在1896年到1900年間,前後4次來台在東部海岸、蘭嶼、知本溪以南以及其他地區,進行人類學調查的攝影。這批110多年前紀錄攝影,是研究台灣早期住民最重要周全的影像資料,共有800多張玻璃底片原版為東京帝大總合研究資料館所珍藏。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保有248張冲印自原版底片的同大照片,這次向順益商借展出鳥居龍藏拍攝的台灣先民部落照共11張,分別為泰雅、阿美、雅美(達悟)、卑南、魯凱、布農、鄒、排灣、邵、噶瑪蘭和台北的平埔族。照片顯示各族男女不同的服飾、日常生活、獵食武器等,鳥居龍藏雖是以人類學調查的角度觀察拍攝,但其畫面所展現的美學結構、人物的生動張力令人讚嘆。 霧峰林家和台中林照相館 在日據時代的影像中,有一組首次展露於國人眼前共21張關於霧峰林家的房宅、生活等起居照(1905-1910),這批反映出當年台灣大家族的生活形貌影像,從拍攝年代和其他可靠資料研判,應為台中前輩攝影家林草(1881-1953)所攝。 霧峰林家由渡台第5代後裔林獻堂接掌後,再創家族於政經、文化及民族運動的高峰。580多張紀錄日據時期的宅園影像,為濕版玻璃原版底片形式由林家後代所收藏。這珍貴的史實資料的發掘起因為1984年底,林正方先生有感其祖先宅邸有日漸毀損之虞,委託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進行建築物的測量、記錄和研究,後再配合歷史系一系列的搜索研究。於是1985年春,在老宅逐屋逐戶的探索當中,賴志璋與黃富三、黃福得3人,共同在頂厝公媽廳右次間的閣樓上,從被曾被小偷翻箱倒櫃後凌亂的現場,尋得3箱又重又髒的木箱子,內裝的便是玻璃原版底片,記載著林家宅園建築原貌、人際往來關係、以及家族內各親屬、甚至長工管家的留影。除了生活與人物的描繪,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數張多人合照的影像,明顯看出攝影師嘗試在人物與場景間的構圖,如導演安置角色劇情關係。 林草生於台中,12歲寄養在霧峰林家,1895年後認識了日人森本寫真館的森本荻野,開始學習修整底片等相關照相技術,1901年荻野回日本,林草於是承頂位在台中中山路附近的店面,以「林寫真館」之名掛牌營運。1904年他藉霧峰林家子弟赴日就學,充當隨行日文翻譯的同時,前往東京寫真館觀摩學習。之後自1905年到1910年,林家的家庭攝影師,拍攝大量有關林家政經文化的活動照片。因此有關霧峰林家於近代發掘的玻璃版底片,絕大部分確定出自林草之手。而他1901年創立的「林照相館」後來由其四子林權助接掌,1953年遷至台中三民路,持續營運至2003年,是台灣歷史最久的寫真館。 民國時期(1949-2011) 融紀實、生活和藝術於一爐的前輩攝影家們 從光復前後一直到1990年代的台灣前輩攝影家,以台灣本身的人文素材為底,透過手中的傳統相機,所描繪出一幅幅真實鮮活、令人震撼或感動的畫面。這些優秀的攝影家,來自背景不同,有早期的寫真館、相關照像行業、傳播媒體、教育工作者、留學生、自由攝影家,甚至是業餘愛好者。其中藝術家郎靜山,不僅是中國第一代通過傳統暗房技術,用集錦影像表現中國畫理畫意的攝影大師,同時也是將這種理念和方法,藉由中國攝影學會1953年在台北復會而帶到台灣,而且透過後來成立的各級攝影學會傳播發展,對台灣以唯美表現為追求目標的業餘攝影界,產生極大的導引和示範作用;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在郎靜山傳世的許多集錦名作中,本展選用一件他並不常見的集錦之作《洞中猛虎臥》為代表,同時亦選用郎老的即興紀實之作捕捉年少時的大象《林旺》身影,如此選件使觀者了解大師的創作寬度,同時也藉此說明攝影家作品應是具多樣面向與風格。 1950年代發端的寫實攝影,即如非安排演出、非特定時間、地點的即興速寫,展出的藝術家與作品如李鳴鵰《牧羊童》、鄧南光《新店碧潭》、鄭桑溪《蒸汽火車頭》、林權助《川畔製旗》等許多一窺鄉土情景之作。同時如個人式的報導攝影,非在凸顯真相,而是藉由人生場景提煉攝影風格,如 阮義忠《人與土地旭海》、張照堂《存在與虛無》等。報導式的攝影藉議題的設定,追蹤當下社會最熱切話題,或者長期關懷社會各階層角落之所需,相對於早年的寫實鄉土,這類的特質較被認為社會派取向,如展出作品張乾琦《鍊三》、黃子明《無殼蝸牛夜宿北市忠孝東路》、何經泰《白色恐佈》;其中如由空中飛梭掌鏡,觀照人文地景之作如齊柏林《風災-高屏溪出海口漂流木》等。 中生代和年輕一輩攝影家多元、專業和個人化的表現方式 在展覽主軸作品的後半,約自1990年代開始直到今日,影像的呈現、主題畫面的選取,呈現多元的內容發展,社會議題衍轉為強調個人感受的抒發,而創作者往往也身具有攝影或美術的專業學是。而科技數位化的重大改變在拍攝或製作上被大量運用於作品之中,因而創造出更多想像豐富的視覺效果。這點對照上一代攝影家,只能在傳統暗房裡製作各種特效的方式,已經產生極大的差異。 技術的改變反應到攝影者的創作,如「心像攝影」,顛覆制式的唯美之感,用象徵手法再創影像獨有之品味自我流露,如柯錫杰《夜百合》、郭英聲《民宅.美濃》等。而「美術攝影」,主題雖回歸本土鄉愁,創作形式結合觀念、裝置、行動藝術等,而手法揉合數位合成、複合媒材等,攝影藝術的發展如萬花筒般各爭齊勝。展出作品如莊靈《船》、吳天章《再會吧!春秋閣》、姚瑞中《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游本寬《潛‧露系列》等,此外選用楊順發作品《彩妝紅毛港》等,以及余立《民國一百年之101 跨年煙火》,360度拍攝2011年元旦的紀實影像,再結合新電子科技的互動式觀看方式作為代表,用以表示未來的影像藝術發展,無論是觀念、媒材、甚至觀看的方式,都有無限可能地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

選擇顯示數目

標題 出版者 作者 Date
新腥人類 炎黃藝術第80期 姚瑞中 199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