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擬象與寓言

擬象與寓言


展期: 1997-05-01 ~ 1997-05-30
開幕: 1997-05-01
展場: 臻品藝術中心 台中

文/顧世勇 保德希拉(Jean Baudrillard)強調: “現在是一個「擬像的社會」,「擬像」是許多摹擬的累進而沒有「原本」,就如當今大量生產的海報、商品、連鎖的事業、唱片、雜誌、錄影帶、傳真機、送出的印本、電腦自動撥號傳遞出的訊息......是失去「真蹟」的社會。” 台灣目前藝術現象也許正處於一種「權充」式的「擬像」性格,這理所提的「權充」當然有別於西方「後現代」聲浪中的「挪用」和「再擁」等雙重譯碼的解構分析,因為我們既沒有緬懷過去的古典經緯,也沒有接受「現代主義」的洗禮,又那來的「後現代」禮讚。所以「後現代」裡的隱喻玄學,到了台灣自然成為曖昧、零散不成整體,然而又入境隨俗地到刻畫出某些寓意,亦即暗示著「解構」在台灣的破解運作,就是在媒體中記號不斷地被追蹤,因「間離化」(Distanciation)後的批判空間,所衍生的「異化」(Alienation)現象,使得原義不斷地被解析,記號與記號之間不斷地產生新義,甚且,無止盡的延異。所以「現存」只反應時間某一程度的逗留,時間發生後旋即成為過去,因而沒有任何方法窺得台灣藝術現象裡的語意全貌,更無從由語意的表達形式印證「真實」或反應「真實」,藝術現象裡的語意處於無止盡的不穩定狀態中,一切只有在媒體的「擬像」中檢視其曾經在那兒發生過的「寓言」。 「擬像」與「寓言」實質包容了「時間性」,這種「異化」(Alienation)所指「時間化了」的效果,使得觀者在詮釋作品的過程中,由於參與「蹤跡」追逐,所反應程度之不同,而使得意義超越了空間,時間及物質,成為永不能確定的主觀性,因此「擬像」涵蓋著所有可能的「過去」和「現在」並兼蓄著「寓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