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 江衍疇 「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為關渡美術館配合<2005 亞太藝術論壇>舉辦的視覺展覽。以「新台灣人」為主題,邀請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共同描述當前環境下的時代容顏。和一般策展型態不同的是,展覽作品並不以策展人的意念為依歸,演繹理論的內容。相反的,鼓勵以創作探尋、個人印證的方式,自由論述命題。從美術館的觀點而言,這次展覽並非時代人文的總結,而是現象觀察的開始。 因為有了這種體認,這次展覽特地安排以數位影像的形式展出,這裡面蘊藏幾個觀念: 一、對應影像視覺環境 當代的創作類型當中,以影像藝術的視覺特質最能顯現時代樣貌。無論人物情感、建築環境、行為心理,均能透過影像保留真實。由於群眾對影像視覺十分熟悉,即便內容經過變造,藝術家呈現的手法仍可清晰了解。 以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影、電視、電腦網路、手機通訊… 影像傳播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時代徵兆,涵蓋一切文化信息。以影像形式展出作品,正是對應當前的視覺環境。 二、數位視覺的探索 除了邀請藝術家以數位形式進行創作之外,所有「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的作品均安排以數位輸出的方式展出。動態部分以電腦投影機、液晶螢幕顯像,靜態部分則以數位畫面呈現。之所以採用數位媒材表現,乃是針對影像藝術的時間意義建立標碼,彰顯網路傳輸和影像變造的時代性。 就作品形式的解讀來說,媒材所顯示的物性意涵─ 影像的視覺屬性,和圖像內容同等重要。在這次展覽中,美術館強調數位畫質的表現性。藉由這次展覽,不僅教育觀眾,也期待參展藝術家仔細體會,探討非數位作品在形式轉換中的變化意義。 三、展覽活動的延續 美術館認為「新台灣人」的概念可以擴大論述,從少數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為民眾的觀察,以數位方式展出正可以收取展覽延續的效果。觀眾可以在現場留下訊息,或上網參展,以數位相機影像傳送自己對「新台灣人」的看法,美術館將蒐集圖像、製作光碟,列入展覽成果。 經過遴選,這次展覽的作品以圖像內容大致分成三類: 一、社會‧紀實 作品以人物觀察為主題,表現社會寫實和環境觀照。例如張蒼松紀錄九二一地震受難戶,以危樓拆除的家族合照前後對映,刻劃災民的面容。陳敬寶描繪檳榔西施,以長期的觀察,顯現物質表相下的情感層面。陳順築以瞳孔為焦點,重疊家族父兄的肖像,將生命觀感帶入時間架構。陳界仁以盲人按摩的照片寫實社會,運用鏡頭紀錄現象,傳達隨緣下的生命實相。 二、扮裝˙圖像 作品以角色扮裝和圖像改造凸顯視覺效果,表達獨特的命題主張。如吳鼎武˙瓦歷斯以人物扮裝和虛擬標誌,隱喻原住民資源遭受掠奪的事實。葉怡利的春雪、巧克力則以玩偶扮裝,紀錄自己和人群互動的失序結果。 三、行動˙心理 作品以身體行動、計畫性行為呈現心理層面,探索創作意識的內涵。例如郭慧禪以自己的裸體行動表現自主性,引伸慾望、精神的意識形態。高俊宏以無聊行為如<林中走錯路>、<逆種植>彰顯反社會性格,強調生活和創作的放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