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後,臺灣水墨藝術發生了極大變化。有別於明鄭、清朝、日治時代的水墨發展,1949年後自對岸渡臺的水墨名家透過學校機制系統性地教導許多臺籍青年作畫,書畫藝術不再是文人或地方仕紳專利。當時不僅是傳統書畫的授課,多位至日本留學歸臺的臺籍西畫家也先後在最早成立的臺灣師範學院(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專(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化大學教書。二類不同畫種的藝術家在這三所學校及後來陸續成立的大學美術系教書,深刻的影響了臺灣一甲子的美術發展。 觀察自1949年以來至今的臺灣水墨發展,如以世代分,習自大陸渡臺的水墨畫家如黃君璧、溥心畬、傅狷夫、胡克敏、高一峯、金勤伯…等等的學生,為第二代(約為1940年後),他們的作品大多仍以傳統山水、花鳥為主,但求學時期就已有素描、理論、美學、藝術史等課程,在年輕時就已接受到西方藝術的洗禮。這些第二代後來也陸續進入大專院校美術系教書,指導第三代的學生,他們在創作上已和第一代有若干的差異,如對山水的描繪已融入更多的技巧和西方觀念,創作題材也不限於大自然的描繪,更多的是對人對環境的關懷。第三代後來有些人也進入了學校體系教書,更年輕的學子不僅也表達了對人和環境的關懷,個人的世界也常是描述的重心;有趣的是傳統書畫走到今天,對一些第三代和更年輕的創作者而言僅是一種材質,而非創作的主體。 時代變遷,世代交替,每一世代因所關懷、追求、觀念的不同,而影響技法、內涵、及畫面的風格等等,這種質變現象和發展是值得長期觀察的。頗具有第二代代表性的「億載畫會」在府城成立,好幾位會員來自或者定居臺南,對本市水墨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值得研究探討的。 本局策劃「億載風華-臺南水墨的發展.從億載畫會談起」,除了推崇億載畫會會員長期致力於創作的藝術成就,並藉以了解他們對臺南市水墨發展影響外,亦欲藉此展覽提供藝壇及學術界不同世代不同面貌的觀察研究與參考。 策展人:陳建發 藝術家:陳志良、鄧卜君、王源東、劉國興、沈政乾、莊連東、李君毅、陳建發、李宗仁、陳炳宏、潘信華、吳繼濤、蔡文汀、姚瑞中、孫翼華 展期:5/4-5/26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 開幕:5/5(日)下午2:00 藝術家座談:5/5(日)下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