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流──1980-2000年台灣藝術集結:台北篇」以「藝術集結/空間」為核心,透過相關文獻資料、珍貴的攝影作品、出版品及影音紀錄等,勾勒台灣解嚴前後、大約自1980至2000年二十年間的發展中,藝術家們如何在主流體制之外,以集結、游擊、機動的組織方式,開拓藝術觀念與進行不同面向的實踐,自今日看來,是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所潛航的多道伏流。
特別是在解嚴之初,打破冷戰/戒嚴以來形塑的文化體制與保守意識型態,成為現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動力,以打游擊之姿展開各種藝術行為的藝術家們,以及臨時集結下所形成的組合與空間,發揮著不同程度的「造反精神」,以創造「藝術事件」來聲東擊西,將歷史關注的單一視角挪移,打開另翼觀看的視覺文化行動。
本展以「藝術集結/空間」為題,按時間與主題斷點成四部分,分陳列於展場中的三張矮桌內與展牆上:
第一部分:以1980年代為背景,聚焦於息壤、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No.1藝術空間、二號公寓,以及伊通公園等多個藝術集結/空間,在解嚴前後那風起雲湧的歷史時刻,以宣言式的集結另闢新徑,展現對主流結構的擾動。
第二部分:從各家爭鳴的1990年代開始,展出五個活躍於當時的藝術團體:天打那實驗體、新樂園、游移美術館(竹圍工作室的前身)、國家氧、非常廟,看他們如何在前衛藝術的浪尖上,積極展開不同的實驗,打開對前衛的想像。
第三部分:呈現2000年至2005年之間成立的後八、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新台五線、自強貳捌肆等團體,在團體情感的共享與共創之下,造就面對後解嚴時期與全球化同時來臨下的當代藝術路線的轉進。
第四部份:於現場展出90年代台北兩個獨特的場所──甜蜜蜜咖啡廳以及息壤live house。兩者作為異質空間,其異域性格吸引文化圈各方人才匯聚,成為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另一方領地,甚至成為催生並推進台灣前衛文化的基地。
「伏流──1980-2000年台灣藝術集結:台北篇」為一迷你文獻展,它的目的並非嘗試給予知識型的研究結論,而是將靜態的史料,重新推向一連串動態的思考與再定位。本展期望從過往檔案的影像、文字去開啟一段回憶的旅程,微觀這二十年的歷史光譜中,文化及藝術實踐者如何集結、行動、發聲,又如何轉型或消散,更是希冀通過文獻的呈現映照出當時代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