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

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


展期: 2025-10-30 ~ 2025-11-15
展場: Frieze No. 9 Cork Street (9 Cork St, London W1S 3LL, 英國)
地址: Frieze No. 9 Cork Street (9 Cork St, London W1S 3LL, 英國)
前往官網

No. 9 Cork Street 為全球當代藝術指標性平台 Frieze 於 2021 年創立的展覽空間,特別選址於 1920 年代以來倫敦現當代藝術重要聚落梅費爾(Mayfair)街區。由總監 Selvi May Akyildiz 所領導, No. 9 Cork Street 致力於呈現世界頂尖畫廊所策劃具前瞻性的國際藝術展覽與藝術項目,可說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型展覽平台之一。

為強化臺灣當代藝術論述與國際能見度,並有效建立品牌及國際合作網絡,「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展覽團隊榮獲文化部文化黑潮計劃補助指導,特別與臺灣最具國際代表性的耿畫廊攜手合作,邀請英國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楊佳玲策展。2025年10月30日到11月15日,將在座落於倫敦當代藝術核心平台 No. 9 Cork Street,帶來匯集不同世代臺灣藝術家的精彩特展與講座。特展以抒情為題,構築出一個文化交會的對話場域,讓觀者得以於此處搜尋東西方交會的符碼,一窺藝術家們在材質、時間與技法中所凝煉的哲思與感性張力,映照出屬於臺灣獨特的當代美學語彙。

長久以來,「抒情」在藝術與文學傳統中賦予傳達個人與集體經驗的媒介。在臺灣,「抒情」從現代主義的啟蒙,逐漸轉化為一種具批判性、立基於本土文化的表達方式。戰後旅外的藝術家吸收了西方的抒情抽象與表現主義,將色彩理論與姿態性筆觸融入水墨傳統與東亞意境之中。到了 1980 至 1990 年代,這種感性進一步指涉政治歷史與集體記憶,於詩意筆觸中承載戒嚴體制、鄉土變遷與身份議題的種種反思。在臺灣當代的藝術場域,「抒情」更是超越浪漫情懷,成為材質實驗、感官互動以及對既有美學權威提出質疑的探索。
展覽「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匯聚薛保瑕(1956 年生)、蔣友梅(1961 年生)、姚瑞中(1969 年生)、陳浚豪(1971 年生)、楊忠銘(1974 年生)、蘇孟鴻(1976 年生)、邱承宏(1983 年生)、李若玫(1985 年生)與何宇森(1995 年生)等九位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以四個主題單元,層層叩問情感的深度如何透過材質語彙,化為一種喚起共鳴與文化隱喻的藝術?破碎的敘事又如何在多重媒材中揭示理想與現實的多樣面貌?

本展分為四個主題單元呈現當代臺灣抒情的不同面向:

.後民國偽山水(Post-Republican Pseudo-Landscape)
打破傳統「水墨」與山水語法的框架,藝術家以當代媒介重新詮釋在全球化與政治角力中,對文化遺產的承繼與形變。

.物的秘境(Secret Realm of Things)
藝術家探索詩意與物質性的交會,藉由日常物件與有機形態喚起記憶,呈現人、物及土地之間細膩的連結。

.情的溫度(Temperature of Feeling)
超越傳統敘事,藝術家以破碎與開放的構圖,反思文化轉譯與原民身份的複雜性。

.有為法(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
作品以詩意的美感表述,凝思時間的循環本質,直指存在的流動與大化無常。
作為英國聚焦當代臺灣當代藝術的大型主題性策展里程碑,「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將為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軸線的觀者呈現來自臺灣藝術創作者們,透過多樣媒材與作品所展現的思辯與全新視野,讓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軸線的觀者更理解臺灣視覺文化的細膩與複雜。於此,本次展覽既是一項提問,也是一則回應:在國際藝術市場與學術場域日益轉向多核心(multi-centric)的當代語境中,來自臺灣的藝術觀點,能否成為東西方美學辯證的交會之所,並成為完整構建全球藝術史進程中的一處關鍵樞紐?

展覽開幕活動包含由策展人楊佳玲策劃的一系列展覽藝術家與歐洲學界的學術交流座談;並與鹿野茶房及眾多本土文創品牌攜手合作,舉辦富含臺灣原創特色的茶會。誠摯歡迎各界蒞臨同享倫敦秋意正濃時,來自臺灣精彩紛呈的當代藝術!